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1.悠久历史
1950年,王祖农教授在山东大学开设国内首批微生物学专业,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成立了高校中的第一个微生物学系。70多年来,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一直是中国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代表性和标杆性单位。
1995年,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开放运行。实验室以科技创新为己任,筚路蓝缕、锐意进取,在木质纤维素利用及生物能源炼制、药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挖掘、大宗化学品生物制备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发了大片段基因组编辑技术,细胞工厂技术、纤维素乙醇炼制技术、埃博霉素生物合成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生物技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实验室已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微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和科技交流合作基地,促进了微生物学科发展,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领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2.科研平台
实验室坐落在依山临海、天姿秀美、气候宜人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筑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与地方政府合作建有总投资5亿元的中试平台。现有仪器设备7650台件,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其中50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70台,设有物化分离分析、蛋白质科学、物质结构鉴定、生物工程、显微成像、种质资源等6个分平台,拥有一批大型精密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综合科研条件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准。
3.研究方向与目标
实验室面向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微生物基因编辑技术、资源转化微生物技术、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建立自主可控的新一代微生物技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菌种与关键酶库,构建非粮原料绿色转化和高值化学品低碳生物制造体系,并用之于规模化生产,推动化工、医药、农业等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4.学科水平
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山东大学生物工程学科跃升至第14名,院属期刊Engineering Microbiology被Scopus数据库收录,实时影响因子破5。实验室的基因编辑技术、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天然药物挖掘与合成技术、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技术、污染物代谢转化技术等一大批原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跑或并跑水平,部分科研成果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5.研究团队与人才
实验室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现有教职工15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1人;实验室拥有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9人,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11人,泰山学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省部级人才23人。这些专家学者引领研究团队,带动了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的稳步提升。
二、项目定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支持待遇
1.高起点岗位发展:聘任为事业编教授(长聘制)、博士生导师,通过绿色通道聘任为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第一层次)。
2.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基础年薪不低于65万元(以最新调整政策为准),享受绩效奖励,上不封顶。同时,按照省市政策协助办理个人所得税减免。
3.优良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供安家及住房补助250万元(免税,含国家、山东省及青岛市补助)。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可享受优惠价格购买青岛校区二期住房一套;可申请学校专家公寓优惠租住,或租房补贴1500元/月;符合条件者可额外享受山东省人才引进补贴、属地购房补贴、
4.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300-700万元(含国家和省拨经费)。
5.团队建设:研究院将供充足的办公实验室用房,支持组建研究团队,首聘期前三年每年由学校单列保障一个博士研究生指标。优先支持招聘青年教师、博士后及专职科研人员,学校根据团队建设需要提供足额博士后指标,其中首聘期内可提供不少于1个重点资助类博士后指标。特殊仪器配套将采用一事一议给予支持。
6.优越的配套条件:学校充分考虑学科差异,建立薪酬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待遇的竞争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二医院等多家附属医院为人才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为人才子女提供国内领先的基础教育;协助解决配偶工作;符合条件的人才同时可依托山东大学申报省、市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一事一议,申领山东惠才卡,可享受出入境和居留、医疗保健、社会服务等29项绿色通道服务。
7.进入会评但最终未入选人员,可简化程序申报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第一层次)”等校内人才体系项目。
四、申报条件
1.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4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2024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3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以上申报条件以国家基金委发布指南为准)
2.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支持期内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3.联系信息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0532-58632589;
邮箱:zhanglingjia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