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学位工作 - 正文
学位工作
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候选团队——微生物基因编辑技术与农业微生物团队

2023年05月31日 作者:编辑:贾若男审核:胡玮浏览量 :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友明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现有教授8名,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助理研究员3名,在站博士后5名,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名。

张友明团队发明了基于噬菌体重组酶的Red/ET基因重组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大片段DNA直接克隆技术和编辑技术等国际领先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团队在微生物天然产物挖掘、高产菌株改良、病毒疫苗研发、微生物固氮菌剂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团队始终把培养国家后备人才作为责任和历史使命,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优秀学生。




近三年团队主要科研业绩

近三年团队师生承担了国际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发表了超50篇高水平科研论文和发明专利。代表性业绩如下:

(1)针对微生物基因组难以遗传操作的难题,建立了基于新型重组酶的细菌多重基因组编辑技术(dReaMGE)和无痕编辑技术(RedEx),鉴定了30余个新颖脂肽及其功能(Nucleic Acids Res,2022;Nucleic Acids Res,2020;王雪、卞小莹、王海龙、张友明等)。

(2)从微生物中发现了数百个具有生物活性或新颖结构的天然产物并阐明了生物合成途径。例如,阐明了新型抗炎脂肽glidomides分子中非天然羟基氨基酸以及芽孢杆菌中三联噻唑的生物合成机制,阐明了Cs 结构域介导脂酰化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对关键氨基酸残基进行定向改造改变了底物脂肪酸链的长度,为重新设计并改造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提供了新思路(Angew Chem Int Ed,2022;ACS Catalysis,2022;Nat Com,2021;卞小莹、张友明等);从海洋微生物中挖掘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II型羊毛硫肽marinsedin和shuangdaolides等(ACS Chem Biol,2022;Org Lett,2021;韩雨、霍刘杰、颜富、张友明、卞小莹等)。

(3)以二硫键为导向设计多肽基序并通过随机非经典多肽整合发现(RaPID)系统构建了一个DNA编码的双环肽文库,并针对MDM2和Keap1两个靶点成功筛选出具有低纳摩尔亲和力的新型双环肽配体(J Am Chem Soc,2022,尹贻贞等)。



近三年团队育人成果

张友明团队十分重视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研究生个人职业发展,依托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师资队伍,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近三年取得了一系列育人成果: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起,为研究生《微生物学前沿进展》课程进行改革,开设“格微致知”研究生创新特色课程,每周从海内外邀请学术大家为学生上课,扩大学生视野,紧跟国际科技前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兴趣。开设国际化课程,《高等医药微生物技术》获“山东省优质研究生课程(精品课程)“和“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助。

完善联合培养机制:促成山东大学与德国和英国等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平台。开展了与德国亥姆霍兹药物研究所的全方位合作,选派优秀博士生进行联合培养,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和科研项目等形式,实现师资和科研资源共享。

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导师积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协助学生竞聘就业岗位。团队近几年培养了超50名优秀的博士和硕士,学生全部顺利就业,大部分进入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取得的荣誉和职业的顺利发展是对团队育人成果的极大认可。




特色案例

张友明团队始终把培养国家后备人才作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学生配备科研指导、思政教育和人文关怀导师,明确了导师的责任分工,指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团队导师每周与学生一对一面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纾解学生思想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建立了和谐的导学关系。建立了完善的培养机制,每周开展科研进展研讨,及时解决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引导学生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发展学生党员,目前团队师生一半为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贯彻了山东大学“为国育贤”的办学初心。

培养了一批全面发展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综合能力的后备人才,例如:张友明教授指导的硕士生孙涛获得2020年“山东省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研究生王涵、崔洁和王宇璇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派遣博士生刘嘉琪、宫恺、李振和硕士生高运生赴德国亥姆霍兹药物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提升了中方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效强化了我校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后备人才储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