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卅年荣光 见证同行丨陈冠军:甘做搭梯无名人,不为长空雁留声

2025年11月13日 作者:刘文杰 侯煜编辑:侯煜审核:张伶俐浏览量 :

在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30周年暨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创办75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卅年荣光 见证同行”系列访谈,对话资深教师,回溯那些熠熠生辉的岁月,聆听他们与微生物学科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


本期嘉宾

陈冠军,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教学名师。198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专业,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22年从山东大学退休。曾任山东大学微生物系副主任兼微生物所副所长、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威海校区副校长、威海校区海洋学院院长等职务。曾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大学十大教学名师、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主持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山东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先生的远见:一门“生物化学”课的肇始

1985年,当陈冠军考取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后,他担负起一项特殊的“使命”。陈冠军回忆:“导师王祖农先生深刻地意识到山东大学在生物化学领域的薄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力量。”于是,陈冠军被王祖农先生“战略性”地派往国内生物化学学科处于领先地位的吉林大学,在吉林大学重新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生物化学。

陈冠军(后排左四)在山东大学生物系1978级微生物专业毕业合照


王祖农先生的这一决策,深刻地影响了陈冠军的整个职业生涯。这项“先生的远见”,不仅在当时补齐了山东大学生命学科中的短板,更为陈冠军日后成为一名“教学名师”埋下了伏笔。多年后,当陈冠军站上讲台,他承担的核心课程之一,正是“生物化学”。他将创始人的战略布局,化为了三十余年的课堂传授,为一代代山大学子打下了坚实的生化基础。

陈冠军(二排右二)在吉林大学合影


师承一脉:“愿坐板凳十年冷”

陈冠军甘于奉献的精神与严谨治学的态度,源自山大微生物学科深厚的师承。上大学时,高东老师和刘复今老师给陈冠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念高东老师将前沿的微生物遗传学讲得条理清晰,以通俗的语言介绍微生物遗传的前沿知识,使大家受益于后期的学术研究;也感恩刘复今老师将枯燥的微生物分类学讲得活灵活现,为此后进行微生物系统分类学的认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加工作后,对陈冠军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博士导师高培基教授和曲音波教授。高培基教授和曲音波教授长期坚持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转化研究,并带领团队深耕生物质资源的微生物转化领域,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曲音波教授分离到世界上第二株产纤维素酶活最高的丝状真菌菌株,在秸秆生物质的转化、生物造纸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培基老师是我科研入门的引路人,曲老师是我的科研带路人。”陈冠军说。

对于曲音波教授,陈冠军是景仰的,不仅是师兄的学术成就,更是曲音波教授的人格风范:在工作中不宣扬,不造势,不为名利为事业,“著名不为名,有功不争功,优势不强势”。这是陈冠军对曲音波教授淡泊名利、潜心致学精神的总结凝练,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并感染着陈冠军,他将这份坚守作为自己的人生感悟,传承给后辈: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要受功利的驱使。正所谓“愿坐板凳十年冷,迎来秋实百果香。”

王祖农先生(左)与陈冠军合照


卅载基石:甘做“搭梯无名人”

陈冠军的34年职业生涯,与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史紧密地重叠在一起。他于1988年回到山东大学任教,而实验室在1989年便获批筹建(时名“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作为亲历者,见证了实验室发展最重要的三个历史时刻:

国重室的艰难筹建:“在实验室筹建初期,困难是巨大的,大家付出的努力也是巨大的。”作为当时微生物系的青年教师,陈冠军坦言。获批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给予了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但对于国重室如何建、怎么建,没有很好的模式借鉴,将来如何偿还世界银行贷款等,心里还是打鼓的。“我们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据陈冠军回忆,当时微生物系的科研力量还比较薄弱,物理空间明显不足,但在以钱新民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微生物人奋力拼搏、最终获得国重室的筹建。所以钱新民老师对国重室的建设功莫大焉。

国重室的验收与更名:经过5年不懈奋斗,实验室于1995年经过专家评估验收通过,正式开放运行,并将实验室的名称由“发酵工程”更名为“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名称更加符合我们学校的微生物学的研究方向。”陈冠军说。这是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对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国重室的重组攻坚:在后来的艰难时刻,他见证了“全体人员卧薪尝胆,艰苦努力,重组完成后,获得新的更大发展”。

在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节点中,陈冠军教授总自谦“主要是在行政岗位上从事服务性的工作”,从国重室年度工作计划到年度总结,从仪器招标到设备布局,从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到研究生的招生与本科教学的安排,从图书采购到互联网建设等国重室与学院各个工作环节都体现着他的辛勤付出。正是他所做的“服务性工作”,却是实验室得以顺利筹建并平稳运行的基石。

陈冠军(左)指导试验


谈到国重室的建设,还有几件事令陈冠军颇感自豪。

其一,当时学校经费有限,学校希望借助国重室的建设,惠及全校的发展。学校利用国重室建设贷款,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建立了学校首个较为现代化的正规计算机教室。陈冠军谈到“这是学校的决策,不是我做的事,我当时只是一个普通老师。现在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多了,更是很少有人提及,我讲出来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们国重室还为学校计算机教学与科研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二,由于陈冠军曾被借调教育部工作,为了能够使当时在建的微生物楼更适于国重室的科研需求以及仪器设备的采购,他曾多次受学校委派与学校相关部门的人员前往教育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这在当时的年轻教师中,能为国重室的筹建做出直接的贡献,陈冠军感到既高兴又荣幸。

其三,在微生物楼建成后,需要将微生物所(现中心校区校医院)内的仪器设备进行搬迁,当时没有搬家公司,已经出任微生物系副主任的陈冠军带领青年教职工组成青年突击队,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各类大型仪器设备的搬迁任务。回想起那段经历,陈冠军依然感到很兴奋不已。

其四,在国重室建设初期,陈冠军力主国重室的互联网光缆建设。当年,微生物国重室是全校第一个整体实现互联网光缆安装的单位,这一项目的完成,为老师们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链接世界的窗口。

其五,在国重室仪器设备招标过程中,陈冠军创造了与仪器设备中标商签署售后服务协议的举措,被学校设备处采纳并在全校推广,现在已成为学校仪器设备招标的一个标配。

第六,最令陈冠军教授感到欣慰和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推动提高教师的博士化水平。1996年,国重室开放运行之初,年轻科研人员的博士化率不高。陈冠军敏锐地意识到这“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于是在全院范围内推动实施了提高教师的博士化水平的管理改革,并率身垂范,带头攻读博士学位。短短几年时间院内青年教师基本实现了博士化,教学科研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陈冠军不仅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外事工作等方面有力保障了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更以身作则,推动微生物学科发展建设。他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哲学:“愿做搭梯无名人,不为长空雁留声。”


科研贡献:从“国内率先”到“资源菌库”

尽管陈冠军总将“服务”挂在嘴边,常常自谦做的“一般”性的科研工作,同样具有开创性。

在科研探索上,陈冠军早期跟随高培基和曲音波教授从事木质纤维素降解研究,先后解析了黑色葡萄穗霉、哈茨木霉和棘孢曲霉的纤维素酶系,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聚乳酸降解微生物的研究。这项工作在今天“白色污染”治理和生物可降解材料领域,则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2004年陈冠军参加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建校20周年活动


在任职威海后,陈冠军的研究方向扩展到海洋微生物领域。“我协助青年教师在威海校区建设了一个库容量2万余株菌的海洋微生物菌种库。”陈冠军说。微生物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生物资源,微生物资源的研发和利用是推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微生物组学和合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十几年前,在实验室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陈冠军申报了山东省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平台建设项目,并获得批准。这在当时是威海校区最大的一项科研项目。他所带领的团队十几年来发表细菌分类学相关论文近300篇,是国际上发表海洋微生物新物种最多的科研单位之一。近几年,科研团队已有效发表海洋细菌新纲1个,海洋细菌新目4个,新科10个,新属近50个,新物种200余个,还有约1000株候选新物种待发表,成为国内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量最多的高校。陈冠军所“搭的梯子”,一端连着山大威海校区的青年教师,另一端则通向了国家生物资源与技术的宏伟蓝图。


讲台春秋:一位“教学名师”的坚守

在陈冠军的心中,“教师”是他的第一身份。早在2007年的专访中,他曾说:“一直以来,我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份坚守,让他获得了“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大学十大教学名师和两次“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陈冠军将教书育人比作“撒下一批种子”,他承担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与学生互动频繁,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授课教师之一,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承担的《生物化学》教学被评为山东大学和山东省精品课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90年代后期的那批优秀本科生,这批学生学习刻苦,作为老师也为之尽心尽力,目前他们毕业后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迅速成长,挑起大梁,已成为科研教学的中坚力量。陈冠军如数家珍般提到了令他感到自豪的学生,如程功、毛相朝、王连荣、刘天罡、王恒樑、王凤忠、董涛、陶生策、武大雷等等。这批“种子”在老师们的悉心灌溉下茁壮成长、结出硕果,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陈冠军培养的众多学子中,李金华是令他引以为傲的学生之一。“他读书时勤奋,善于思考,不仅思维开阔,而且善于动手。”陈冠军说。而这位得意门生,在毕业后竟实现了巨大的学科跨越,由微生物学者转身成为地质与地磁学家,目前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这恰恰证明了陈冠军的教育理念——他所传授的,不仅是微生物的知识,更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冠军为本科生上最后一次课


未来展望:“微生物,大宏图”

“小生物,大世界;微生物,大宏图。”谈及未来,这位在微生物领域浸润了半生的前辈,眼中闪烁着光芒。陈冠军坚信微生物的功能是无限的,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

他清晰地记得1979年,王祖农先生在课堂上讲的:“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二十世纪后叶和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为生命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如今四十多年过去,陈冠军感慨:“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兴起,我感到生物学世纪已经在向我们走来!”

他谈到,国家“十五五”规划已将生物制造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双碳”目标、“美丽中国建设”和“生物制造”新业态中,生物质能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一切宏伟目标的实现,“微生物学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从王祖农先生的世纪预言,到陈冠军教授的“未来已来”,我们看到的是山大微生物学科75年的薪火相传。在这把学科火炬的传递中,有王祖农先生的“战略远见”,有曲音波教授的“多年坚守”,亦有陈冠军等教授的“甘做搭梯”。正是这些“不为长空雁留声”的基石,共同托举起了山大微生物学科的“卅年荣光”。